大冶地处鄂东南,长江中游南岸,素有“百里黄金地,江南聚宝盆”之美誉,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,1000多年的建县史。宋乾德五年(公元967年)建县,取“大兴炉冶”之意,定名为“大冶”。1994年大冶撤县建市,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、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。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,辖10个乡镇、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、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,总人口96万。
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。3000多年前,华夏先民在大冶采矿炼铜,创造了辉耀千古的青铜文明。境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称为“世界第九大奇迹”,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和“世界文化遗产”预备名录,获评“持续开采时间最长的古铜矿”基尼斯记录。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入选“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”。
大冶是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摇篮。晚清时期,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,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跨区域钢铁煤联合企业——汉冶萍公司,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。建国后,国家在大冶境内兴办了20多家大中型厂矿企业,采掘金、铜、铁矿石,使大冶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。
大冶是中国保健酒之乡。“常饮劲酒,精神抖擞”、“劲酒虽好,可不要贪杯”,这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的劲酒广告词。全国知名企业——劲牌公司坐落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内,是大冶的一家本土企业,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保健酒的领军企业。
大冶是中国古建之乡。大冶古建历史悠久、工艺精湛,中国历史博物馆、人民大会堂等知名建筑工程建设都有大冶能工巧匠的参与,园林古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%。2013年3月,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“中国古建之乡”。
大冶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“百强”县市。在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,大冶在湖北率先进入全国“百强”县市,排名第97位,2017年首进赛迪全国县域经济“百强”,排名第82位,2021年排名第79位。全国小康“百强”县(市)五年五进位,2020年排名第38位。
大冶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。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2017年第二次“千年古县”专家会议鉴定,确认大冶市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。大冶成为湖北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县市。
地理区位优越。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,南与武汉市江夏区、咸宁市咸安区毗邻,西北与鄂州市梁子湖区为邻。大冶地处于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、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、黄石环大冶湖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区域,是武汉城市圈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支点。随着武九城际铁路的开通,大冶到武汉、九江仅需半个小时。武九铁路黄石二级火车客、货运站坐落于大冶高新区内,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00公里,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石新港水运码头仅15公里。
县域经济发达。全市国土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,现辖10个乡镇、4个城区街道、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。2022年,全市常住人口86.5万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.5%。大冶是全国县域经济“百强”,2022年排名第67位,位列全省县市前列,进入全国“百强”第二方阵;全国县域综合发展“百强”第44位,入选中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0强。
矿产资源优异。大冶市矿产资源种类多,总量较丰富,优势矿产突出,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,开发程度高。全市已发现65个矿种,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42种,包括能源矿产1种——煤,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12种,非金属矿产29种。保有矿石储量2317万吨,占黄石市39.6%;铜矿占黄石市63%;铁矿占黄石市79%。大冶市矿产资源分布面广,矿山地相对集中。全市除东风农场管理区外,每个乡镇都有矿产资源。全市共矿山企业109 家,其中大型6家,中小型103家,包括大冶有色金属公司、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、陈贵矿业集团等。
历史文化悠久。大冶是千年古县,有着3000多年采冶史、1000多年建县史,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、中国龙狮之乡、中国诗词之乡、中国石雕之乡、中国楹联文化城市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个,其中国家级1个、省级6个,国家4A 级景区2家(雷山景区、龙凤山风景区)、国家3A级旅游景区7家(楚天香谷芳香文化博览园、鄂王城生态文化园、花海知音、梅红山景区、上冯九古奇村、沼山乡村公园、劲牌工业旅游景区)。大冶是湖北省十大文物市之一,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。金湖街道上冯村、姜桥村、焦和村、门楼村和保安镇沼山村刘通湾以及大箕铺镇柯大兴村、水南湾村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。
大冶还是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全国工业百强县市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(市),中国龙狮之乡、中国诗词之乡、中国石雕之乡、中国楹联文化城市,湖北省旅游强市、湖北省森林城市、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。
殷、商时代,属荆州。
周代初期,属杨越,周夷王8年(公元前887年)后,属楚国。
秦代,大冶在南郡鄂县区域内。
汉代,先后属江夏郡鄂县、下雉县。
三国时期,先后属东吴江夏郡下雉县、武昌郡下雉县。
两晋时期,分属武昌郡的武昌、阳新二县。
朝北朝时期,分属于郢州武昌、阳新二县。
隋初,属鄂州富川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,属鄂州永兴县。
唐代,分属于鄂州的武昌、永兴二县。唐末天祐二年(905年),南方割据政权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境内(大冶域内)设青山场院,并大兴炉冶。
五代十国时期,属吴国和南唐的永兴县、武昌县。
宋初,属鄂州,北宋乾德五年(967年),南唐国升青山场院,并划武昌县三乡与之合并,新置一县,取“大兴炉冶”之意,定名大冶县,仍属鄂州管辖。宋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,属永兴军,次年,改属兴国军。
元代,县属江西行省兴国路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属湖广行省兴国府。
明初,县属湖广行省兴国府,洪武九年(1376年)属湖广行省兴国州。
清初,属湖广行省武昌府。雍正元年,属湖北省武昌府。
民国初年,属湖北省江汉道;民国3年(1914年),属湖北省鄂东道;民国21年(1932年),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;民国27年(1938年)属湖北省第一专署。期间,民国19年(公元1930年)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,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。1942年,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阳大(阳新、大冶)、鄂大(鄂城、大冶)、大鄂(大冶、鄂城)政务委员会,均隶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。
1949年5月,大冶县解放,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大冶县属湖北省大冶专区,1952年属湖北省黄冈专区,1959年撤销大冶县建制,并入黄石市,1962年6月,恢复大冶县建制,仍属黄石市管辖,1994年2月18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大冶县,设立大冶市(县级),1995年1月1日,大冶市挂牌成立。
地形地貌 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,地形以丘陵、山地、平畈为主,地形分布是:南山北丘东西湖,南高北低东西平。海拔一般120至200米,最高点太婆尖,海拔839.19米,最低在市东港底,海拔11米。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境内中、东、西、北部,占境域面积的67%,南部偏东以山地为主,占15%,湖泊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东、西部,平畈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、河流两岸和山谷之中,湖泊、平畈面积均占市域面积的9%。
气候特征 大冶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热同季,无霜期长。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,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。
气温大冶市年平均气温17.5℃。年内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,为29.4℃;8月次之,为28.7℃;1月最低,为4.7℃。年极端最高气温40.7℃,年极端最低气温-10.0℃。
降水量 大冶市全年降水量为1495.2mm,时空分布不均。年≥0.1mm的降水日数为139.7 天。其中降雪日数较少,为9.8天,由降雪形成的积雪日数,每年平均5.8天左右。达80%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1050~851mm。
土地资源 大冶市域总面积1566.3平方公里,其中,耕地面积50.15千公顷,园地面积22.59千公顷,林地面积36.3千公顷,为农林牧副渔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水资源 大冶市水域面积14.67千公顷,多年水资源总量12.17亿立方米,地下水多年平均值2.32亿立方米。境内有集水面积10公里以上的河流30条,总长368公里,主要河港有大冶湖主港、栖儒港、小箕铺港、南峰港、高河港。境内主要湖泊有大冶湖、保安湖和三山湖,流域面积分别是1106平方公里、285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。有中、小水库114座,其中,有毛铺、杨桥、九桥3座中型水库,小(一)型水库24座,小(二)型水库87座,总库容量1.54亿立方米,有效灌溉面积34.76万亩。
矿产资源 大冶市境内已发现矿产65种,探明资源储量42种,其中,能源矿产1种,金属矿产12种,非金属矿产29种。能源矿产主要是煤,储量7625万吨;金属矿产以铜铁金为主,其中,铜储量239万吨,铁36451万吨,金13.48万吨。非金属矿产点多面广,储量丰富,主要有石灰石、硅灰石、方解石、白云石、石膏、陶瓷土、水泥用灰岩等。
物产资源 农作物有:水稻、小麦、红苕、玉米、大豆、豌豆、绿豆、油菜、花生、芝麻、苎麻、棉花等。动物有:野生动物19目32种100多科,常见的有野猪、野鸡、野兔、小麂、野鸭,珍稀动物有狼、穿山甲、猫头鹰等;家养动物有猪、牛、羊、狗、鸡、鸭、鹅、鸽等。植物有高等植物207科,1165属,3800多种,其中,珍稀植物有水杉、银杏、罗汉松、金钱松、白玉兰、云锦杜鹃、野生兰花草、水仙花、野生大豆等。
旅游资源 境内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多处,其中,铜绿山古铜矿遗址、鄂王城城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雷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,龙凤山景区、青龙山公园、上冯九古奇村、沼山乡村公园、楚天香谷芳香文化博览园、梅红山景区、劲牌工业旅游景区、鄂王城生态文化园和花海知音景区为国家AAA级景区。红色旅游景点有南山头革命纪念馆、红三军团革命旧址、大冶兵暴旧址、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。
大冶市交通四通八达,区位优势十分明显,境内以高速公路、国省干线为主骨架“六纵六横”公路网络已经形成,初步构建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
公路方面:
2022年度大冶市等级公路里程共3310.305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94.734公里、国道78.781公里、省道207.701公里、县道349.086公里、乡道475.459公里、村道2104.544公里。等级公路路网密度211.38公里/百平方公里(路网密度=公路通车里程3310.305公里/国土面积1566平方千米)。
铁路方面:武(汉)九(江)铁路复线大冶境内全长21公里,并在大冶高新区新建黄石火车站,主营客货运输,武汉至南昌、福州、杭州、上海、西安、乌鲁木齐、深圳等地客运列车均停靠该站。武(汉)九(江)高铁客运专线大冶境20公里,设大冶北站开行列车42对,是连接武汉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。
大冶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石新港水运码头15公里,该码头可常年通航5000吨及远洋货轮,实现江海联运、公铁水联运。黄石临空经济区(还地桥)正在加紧建设,连接湖北鄂州花湖机场高速公路、一级公路即将开工新建。
现代物流:大冶市现有规上物流企业5家,即天海益达、海虹、古华冷链、有色、中储鹏鹤物流园,还有罗桥、金湖、金牛、还地桥等4个物流中心,公、铁、水、空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,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、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交通运输硬支撑。
公共交通:全市现有巡游出租车580台,城市公交车312台,运营线路26条,逐步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。